培訓課程
Star Students
Star Students
聯系我們

聯系電話:0311-86251056,18231139891
郵箱:474206161@qq.com 2892267929@qq.com
地址:建設南大街29號眾鑫大廈1718室(建設大街與范西路交口東南角)
乘車路線:乘公交車2路,6路,10路,29路,36路,43路,51路,106路,112路到市城管委下車即到

課程介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學建議
一、教材分析
1.課標要求
課標中對必修3有三個大的要求: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區域可持續發展、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 “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側重于區域發展基本理論的闡述。 “區域可持續發展”是核心內容,是一切持續發展研究成果的落實與檢驗”。 “ 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 ” 是區域發展研究的支持系統,是地理科學發展的研究手段和技術支撐。
2.教材如何落實課標
二、教學注意點
1.處理好與初中區域地理知識的差異
初中地理課程以區域地理學習為主,使學生了解區域差異,接觸區域學習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原則上不涉及較深層次的成因問題。 必修三也屬于區域地理,但與初中區域地理的不同在于,通過必修3的學習, 要教會學生通過對具體案例的剖析,提取出解決某類區域問題的地理基本原理,掌握分析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方法,最終在實際工作中因地制宜促進區域的可持續發展。
2.處理好與必修1、2 間的關系
必修1和2屬于系統地理,講的是具有普遍意義的地理原理,必修3教學時一定要引領學生用學過的原理分析具體的區域問題,讓學生感受知識間的聯系。如荒漠化的成因分析可以聯系必修1中的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又如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可以聯系必修2中的影響工業的區位因素的變化。
3.抓主干,突重點
必修3知識內容龐雜,涉及區域地理中的一些事實性的知識,教學時要有所選擇,千萬不要面面俱到。要運用有用的事實性知識提煉出方法性知識和價值性知識,這才是必修3教學的根本。
三、策略建議
1.做好案例教學知識鋪墊
教材所舉案例中涉及到大量的區域地理的知識,學習必修三之前應儲備的區域背景知識有:
中國地理:(1)中國行政區劃圖(2)中國地形圖(3)中國的氣候分布圖;
世界地理(1)世界海陸分布與主要國家圖(2)世界氣候類型與自然帶分布圖(3)世界洋流分布圖。
上述背景知識是對整個“必修3”學習進行知識的鋪墊。但如果落實到具體案例學習的時候,教師還需根據實際情況,在整體知識鋪墊的基礎上對該區域某一方面的基本情況進行區域知識的補充與拓展,以保證教學的順利開展。
2.注重對學生分析方法、抽取地理原理能力培養
綜觀“區域可持續發展”中各條標準,基本都要求“以……為例,分析……”來進行范例教學。在案例教學中,教師應該借助教材中精選的示范性案例,使學生在分析具體案例中注重方法的培養和抽取地理原理能力的培養。
如區域生態環境建設一章的課標要求是“以某區域為例,分析該區域存在的環境與發展問題,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發生的原因,森林、濕地等開發利用存在的問題,了解其危害和綜合治理保護措施”。教學過程中有幾點注意:①要注意學生對問題的看法是否全面、思路是否清晰、是否總結了基本的規律 ? ②要注意引導學生認識環境問題的共性。如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為原因,而且自然原因往往是基礎,例如荒漠化的基礎是水源問題。而在人為原因中追其根源往往與“人口激增帶來的環境壓力”和“人類不合理的生產活動、對資源的 不合理和過度使用”有關。③要注意引導學生認識到各種環境問題的產生有著必然的聯系, 要把造成環境問題的因素聯系起來,有針對性的尋找治理措施。④最后師生總結探究區域生態環境建設的一般研究規律:介紹區域存在的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帶來的危害→治理措施
3.評價方式
對學生學習地理“必修3”情況進行評價,重點不在于對教材案例的重現,而在于考查學生能否運用地理基本原理來解決新的問題。因此,教師在進行學生評價的時候,一般需要引入新的案例來進行。如在學習“區域農業發展──以我國東北地區為例”一節后,我們可以通過以下的案例考查學生的學習情況:
材料一: 30年前,位于北京東南的留民營村與國內環保機構合作,首開生態農業試驗的先河,在中國探索生態農業的道路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圖一 北京市的位置 圖二 北京市的地形和留民營村位置
【探究一】結合材料一,思考留民營村發展農業生產的區位優勢有哪些?
材料二:
1982年,由于國家政策支持,并委派環??茖W院研究所一批專家到留民營村開創農業可持續發展道路——生態農業。村里投資修建水利和購買農機,使農田實現水利噴灌化和全過程的農業機械化。優美的生態環境、整齊的現代農業溫室、系統的能源利用設施和淳樸的鄉風為觀光農業健康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
件。
圖三1982年前留民營村示意圖 圖四1982年后留民營村示意圖
【探究二】結合材料二,觀察留民營1982年前后生產結構發生了什么改變?這些改變說明了什么?試評價這種改變。
材料三:通過循環利用,留民營村不僅農業產量增大,還降低了污染,保護了土地資源。通過開發利用沼氣、太陽能等新能源,不僅節省了以往購煤的開支,還凈化了空氣。
圖五 留民營村生態農業綜合循環利用關系示意圖
【探究三】結合圖五,思考以下問題:
① 該地農民使用沼氣為燃料,對環境的影響是( )
A.有利于保護植被,減少水土流失,有利于凈化環境
B.由于雜草填入沼氣池減少了秸稈還田,導致土壤肥力下降
C.飼料、肥料、燃料之間相爭激烈,農民需要根據實際調整三者關系
D.充分利用當地自然資源,但不利于農業內部各部門之間的有機聯系
2留民營村的生態農業是如何合理利用和保護當地豐富的自然資源,以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學建議
一、教材分析
1.課標要求
課標中對必修3有三個大的要求: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區域可持續發展、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 “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側重于區域發展基本理論的闡述。 “區域可持續發展”是核心內容,是一切持續發展研究成果的落實與檢驗”。 “ 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 ” 是區域發展研究的支持系統,是地理科學發展的研究手段和技術支撐。
2.教材如何落實課標
二、教學注意點
1.處理好與初中區域地理知識的差異
初中地理課程以區域地理學習為主,使學生了解區域差異,接觸區域學習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原則上不涉及較深層次的成因問題。 必修三也屬于區域地理,但與初中區域地理的不同在于,通過必修3的學習, 要教會學生通過對具體案例的剖析,提取出解決某類區域問題的地理基本原理,掌握分析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方法,最終在實際工作中因地制宜促進區域的可持續發展。
2.處理好與必修1、2 間的關系
必修1和2屬于系統地理,講的是具有普遍意義的地理原理,必修3教學時一定要引領學生用學過的原理分析具體的區域問題,讓學生感受知識間的聯系。如荒漠化的成因分析可以聯系必修1中的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又如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可以聯系必修2中的影響工業的區位因素的變化。
3.抓主干,突重點
必修3知識內容龐雜,涉及區域地理中的一些事實性的知識,教學時要有所選擇,千萬不要面面俱到。要運用有用的事實性知識提煉出方法性知識和價值性知識,這才是必修3教學的根本。
三、策略建議
1.做好案例教學知識鋪墊
教材所舉案例中涉及到大量的區域地理的知識,學習必修三之前應儲備的區域背景知識有:
中國地理:(1)中國行政區劃圖(2)中國地形圖(3)中國的氣候分布圖;
世界地理(1)世界海陸分布與主要國家圖(2)世界氣候類型與自然帶分布圖(3)世界洋流分布圖。
上述背景知識是對整個“必修3”學習進行知識的鋪墊。但如果落實到具體案例學習的時候,教師還需根據實際情況,在整體知識鋪墊的基礎上對該區域某一方面的基本情況進行區域知識的補充與拓展,以保證教學的順利開展。
2.注重對學生分析方法、抽取地理原理能力培養
綜觀“區域可持續發展”中各條標準,基本都要求“以……為例,分析……”來進行范例教學。在案例教學中,教師應該借助教材中精選的示范性案例,使學生在分析具體案例中注重方法的培養和抽取地理原理能力的培養。
如區域生態環境建設一章的課標要求是“以某區域為例,分析該區域存在的環境與發展問題,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發生的原因,森林、濕地等開發利用存在的問題,了解其危害和綜合治理保護措施”。教學過程中有幾點注意:①要注意學生對問題的看法是否全面、思路是否清晰、是否總結了基本的規律 ? ②要注意引導學生認識環境問題的共性。如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為原因,而且自然原因往往是基礎,例如荒漠化的基礎是水源問題。而在人為原因中追其根源往往與“人口激增帶來的環境壓力”和“人類不合理的生產活動、對資源的 不合理和過度使用”有關。③要注意引導學生認識到各種環境問題的產生有著必然的聯系, 要把造成環境問題的因素聯系起來,有針對性的尋找治理措施。④最后師生總結探究區域生態環境建設的一般研究規律:介紹區域存在的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帶來的危害→治理措施
3.評價方式
對學生學習地理“必修3”情況進行評價,重點不在于對教材案例的重現,而在于考查學生能否運用地理基本原理來解決新的問題。因此,教師在進行學生評價的時候,一般需要引入新的案例來進行。如在學習“區域農業發展──以我國東北地區為例”一節后,我們可以通過以下的案例考查學生的學習情況:
材料一: 30年前,位于北京東南的留民營村與國內環保機構合作,首開生態農業試驗的先河,在中國探索生態農業的道路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北京市
|
【探究一】結合材料一,思考留民營村發展農業生產的區位優勢有哪些?
材料二:
1982年,由于國家政策支持,并委派環??茖W院研究所一批專家到留民營村開創農業可持續發展道路——生態農業。村里投資修建水利和購買農機,使農田實現水利噴灌化和全過程的農業機械化。優美的生態環境、整齊的現代農業溫室、系統的能源利用設施和淳樸的鄉風為觀光農業健康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
件。
圖三1982年前留民營村示意圖 圖四1982年后留民營村示意圖
【探究二】結合材料二,觀察留民營1982年前后生產結構發生了什么改變?這些改變說明了什么?試評價這種改變。
材料三:通過循環利用,留民營村不僅農業產量增大,還降低了污染,保護了土地資源。通過開發利用沼氣、太陽能等新能源,不僅節省了以往購煤的開支,還凈化了空氣。
圖五 留民營村生態農業綜合循環利用關系示意圖
【探究三】結合圖五,思考以下問題:
① 該地農民使用沼氣為燃料,對環境的影響是( )
A.有利于保護植被,減少水土流失,有利于凈化環境
B.由于雜草填入沼氣池減少了秸稈還田,導致土壤肥力下降
C.飼料、肥料、燃料之間相爭激烈,農民需要根據實際調整三者關系
D.充分利用當地自然資源,但不利于農業內部各部門之間的有機聯系
2留民營村的生態農業是如何合理利用和保護當地豐富的自然資源,以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