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id="ukknd"><acronym id="ukknd"></acronym></table>
    <source id="ukknd"></source>
    <source id="ukknd"></source>

      <tt id="ukknd"><address id="ukknd"><bdo id="ukknd"></bdo></address></tt>

      | 收藏此頁設為首頁 歡迎進入蒼瑞教育!
      培訓課程
      Star Students
      聯系我們
      聯系人:梁老師
      聯系電話:0311-86251056,18231139891
      郵箱:474206161@qq.com 2892267929@qq.com
      地址:建設南大街29號眾鑫大廈1718室(建設大街與范西路交口東南角)
      乘車路線:乘公交車2路,6路,10路,29路,36路,43路,51路,106路,112路到市城管委下車即到
      課程介紹
      第一章 人口的變化
      第一節      人口的數量變化
      人口是指在一定時期、一定區域、一定社會制度下,具有一定數量和質量的有生命個體的社會群體。人口具有自然和社會的雙重屬性。人口數量變化包括人口的自然增長和人口機械增長。
      一、人口的自然增長
      1、10萬年來人口增長
      歷史時期 人類的生產勞動 人口數量和增長情況 人口變化的原因
      農業革命之前 主要從事采集和狩獵 人口數量化少,增長緩慢 人們獲取食物的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災難水平差,死亡率高
      農業革命至工業革命期間 利用簡單的工具從事農業活動 人口數量增多,增長速度加快 耕作和灌溉技術發展,食物供應變得穩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
      工業革命以后 工業生產活動迅速擴大和發展 人口數量繼續增加,增長速度更加迅猛 用科學技術武裝起來的人類不斷壯大著改造自然的能力,人們能獲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醫療服務,死亡率降低
      人口老齡化是指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10%或者65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7%。
      2、人口自然增長最根本因素:生產力水平的高低
        決定因素:自然增長率(正負值均可)、出生率、死亡率
        出生率 死亡率
      概念 指某地在一個時期(通常一年)出生人數與該時期平均人口之比,它反映了人口的出生水平 指某地在一定時期內(通常一年)死亡人數與該時期平均總人口之比,它反映人口死亡的強度
      影響因素 環境污染、生產力發展水平、醫療衛生水平、生育政策、生育觀念、婚姻制度、宗教因素、政治因素、傳統習俗、社會風氣等 自然災害、環境污染、生產力發展水平、政治因素、受教育水平、醫療衛生水平、社會福利和保障制度等
      3、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差異
        發達國家的人口現狀 發展中國家在二戰后人口增長的特點
      時間段 20世紀70年代中期,步入現代型 20世紀70年代以前 20世紀70年代以后
      人口自然增長率 較低    
      人口增長速度 緩慢 趨于緩慢
      人口數量 較穩定甚至下降,如俄羅斯、德國    
      原因 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社會保障和福利制度完善,生育觀念的轉變 政治上的獨立,民族經濟的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的進步,使人口死亡率下降 很多國家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
      4、人口的發展一定要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與環境的承載力相適應。
      5、人口發展不同于人口再生產,還包括了人口數量的變化、人口素質的提高和人口結構的改變三方面的內容。
      二、人口增長模式(又稱人口再生產類型或人口轉變模式)及其轉變
      6、人口增長模式與相應人口問題
      人口增長模式 原始型 傳統型 現代型
      出生率 生產力水平、國家政策、自然環境 生產力水平、社會福利、文化觀念、國家政策、自然環境
      死亡率
      自然增長率 低(<1%)
      目前發達國家或地區已經基本完成了現代型,發展中國家大多處于傳統型。歐洲除冰島外,均為現代型,德國、匈牙利已連續多年負增長;北美全為現代型;亞洲除韓國、新加坡、日本、中國近屬于現代型外,均不是;拉美除古巴、烏拉圭近屬于現代型外,均不是;大洋洲除澳大利亞、新西蘭屬于現代型外,均不是。
      7、人口負擔系數=[(14歲及以下人數+65歲及以上人數)/(15-64歲人口數)]×100%。當人口負擔系數≤50%時稱為"人口機會窗口"期。
      生育率是指在一定時期內出生人數與孕齡婦女(15-49歲婦女)數之比,它是決定出生率的基礎。出生率則是指一定時期內出生人數與人口總數之比。
       
      第二節      人口的空間變化
      人口自然增減即人口自然增長,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均定;人口遷移是指人口的遷出和遷入,由此引起人口數量的變化又稱人口機械增長。
      一、人口的遷移
      1、  人口遷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國際或本國范圍內發生改變。
      人口遷移三要素:居住地變更、時間上長期性(1年以上)、空間位置變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
      人口遷移理論將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分為"推力"和"拉力"兩方面。"推力"是消極因素,它促使移民離開原居住地;"拉力"是積極因素,把改善生活愿望的移民遷入新的居住地。
      2、  不同時期、地區的國際人口遷移
      大洲 人口遷移流向變化 大洲 人口遷移流向變化
      "二戰"前 "二戰"后 "二戰"前 "二戰"后
      歐洲 凈遷出區 凈遷入區 亞洲、非洲 凈遷出區 凈遷出區
      拉丁美洲 凈遷入區 凈遷出區 北美洲、大洋洲 凈遷入區 凈遷入區
       
      時期 特點 遷出地區 遷入地區 原因 意義
      19世紀
      以前
      以集團型、大批量移民為主 舊大陸
      (亞非歐)
      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陸 歐洲殖民主義擴張、新大陸的開發 在客觀上開發了新大陸,傳播了工業文明,也改變了人種的空間分布
      第二次
      世界大戰
      以后
      人口從發展中國家流向發達國家;定居移民減少,短期流動人口增加 拉丁美洲、
      亞洲、非洲等
      西歐、北美、西亞、北非 遷入地區
      經濟發展快
      調整了勞動力空間分布不均
      3、  不同時期的國內人口遷移
      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脆弱;戰爭頻繁;自然災害;政府組織"屯墾戍邊"
      時代 影響因素 遷移特點 流向
      古代 深受統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縛;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脆弱;戰爭頻繁;自然災害;政府組織"屯墾戍邊" 大批遷入 遷往自然條件較好的地區
      當代 中國成立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 受國家政治政策影響大
      國家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和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
      有計劃、有組織 東部——西北和東北
      沿海——內陸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 國家改革開放政策
      經濟因素起主導作用  (改革開放政策)
      遷移流量大,流向改變 西部——東部沿海城市和工礦區
      農村——城市
      4、  人口遷移效應
      對遷入地區 積極 提供廉價勞動力,節約教育費用,促進遷入地經濟發展
      消極 造成不安定因素,加劇人地矛盾
      對遷出地區 積極 緩解人地矛盾,改善環境,增加收入(外匯),加強與經濟發達地區經濟、社會文化交流
      消極 人才外流
      其它效應 改變人口分布,人口結構;促進民族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人口群體基因交流和融合
      二、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
      1、在某種特定時空條件下,任何一種因素都有可能成為促使人口遷移的決定性因素。政治因素包括政策和戰爭。
      主要因素 舉例 政治因素 政治 烏干達亞裔居民遷往英國
      生態環境因素 自然環境要素 美國老年人遷往"陽光地帶" 戰爭 巴勒斯坦戰爭難民
      環境資源差異 逐水草而居 國家移民 歷史上的移民戍邊
      環境惡化 生態移民(貴州麻山地區) 社會文化因素 民族、種族 以色列猶太人回遷
      自然災害 20世紀30年代美國俄克拉何馬州居民外遷 宗教 印巴分治,穆斯林前往巴基斯坦
      家庭、婚姻 八千湘女進新疆
      2、美國
      1)促使美國成為移民國家的因素:
      ①新大陸為開發,需要大量勞動力;②15—16世紀,歐洲圈地運動,失業工人和破產農民為了追求更好的經濟待遇遷往美洲;③新航線開辟,為人們順利遷移掃清障礙;④殖民擴張,掠奪美洲資源財富
      2)美國國內人口遷移
      時期 遷移的原因 遷移流量
      19世紀中期 南北戰爭——政治 人口大規模西移
      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 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經濟 由鄉村流入城市
      20世紀20年代到60年代 農業危機、自然災害——經濟、生態環境 南部人口遷往北部和西部
      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 東北老工業基地環境惡化,西部、南部有新資源、新興工業的陽光地帶——經濟、生態環境、個人動機需求 由東北部遷往南部和西部
      70年代以后 城市環境改善和老工業區經濟重建(經濟、生態環境) 人口向老工業區和城市回流
       
      第三節      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環境承載量
      1、    環境承載量,指環境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人口數量是衡量環境承載力的重要指標。
      2、    環境人口容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環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預見的時期內,利用本地資源及其他資源、智力和技術等條件,在報政府和社會文化準則的物質生活水平條件下,該國家或地區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全球為110億,我國為16億。
      3、    環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間的關系
      科技發展水平——決定開發數量、資源——環境人口容量最主要因素、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決定消耗數量。
      在各因素中,科技發展水平與環境人口容量成正相關關系,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與環境人口容量呈負相關關系,資源與環境人口容量成正相關關系。
      4、  制約因素:資源、科技發展水平、地區開發程度、消費水平。
      5、  環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確定性和相對穩定性。
      二、人口合理容量(適度人口)
      1、人口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時又不妨礙未來人口生活質量的前提下,一個國家或地區最適宜的人口數量。—— 一個理想的、難以確定精確數值的"虛數"。我國為8-9億。
      2、意義:對于制定一個地區或國家的人口戰略和人口政策有重要意義,進而影響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
      比較項目 環境承載量 合理人口容量
      參考角度 自然資源的承載力 自然資源的承載力、經濟、社會發展、消費水平
      限定因素 自然資源、生態環境 自然、經濟、社會
      體現意義 生存 發展
      人口多寡
      估算標準 從自然資源的角度估算,把人均消費水平壓縮到最低 根據現有消費水平,參照可預見的生產及生產力水平,資源儲量和消費變動等
      3、人口過億的國家:中國、印度、美國、印尼、巴西、俄羅斯、日本、孟加拉、尼日利亞、巴基斯坦、墨西哥。亞洲人口占世界人口一半以上,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地區是東亞、南亞、美國東北部、西歐等。一個地區人口總數的最大值出現的時間應該是人口自然增長率由零變負的時候,因此人口增長速度降低并不等于人口總數減少。
      人口分布受自然因素(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但隨著生產力水平提高,影響程度減弱),社會經濟因素、政治文化因素的影響。
      公害病指由于環境污染造成的地方性疾病,是次生環境因素對人口身體素質影響的表現;地方病則是原生環境因素的表現。
       
      第二章  城市與城市化
      第一節  城市內部空間結構
      一、城市形態
      城市形態 團塊狀 組團狀 條帶狀或放射狀
      影響因素 市中心吸引作用
      平原地區
      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規劃控制等    山地、河流阻隔 沿交通線分布或受地形限制
      河谷地區
      地域形態 各組成部分比較集中,連成一片 城市由幾片組成,每篇就近組織各自的生產生活,各片互不相連 城市地域沿主要交通干線或地形區延伸
      主要優點 便于集中設置比較完善的基礎設施,各種設施利用率高,方便生活,便于管理,節省投資 便于城市擴大規模,有利于保護城市環境 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區,親近自然
      主要缺點 易造成城市污染 用地分散,各片聯系不方便,市政建設投資大 城市交通主要集中于一方向,且運距長
      城市距離 成都、合肥、華盛頓 重慶、上海浦東新區 洛陽、西寧、宜昌、蘭州、延安
      二、城市土地利用類型是指對城市土地資源不同的開發利用方式,如綠化用地、交通用地。城市地域結構是指在經濟、社會、歷史和政策等因素作用下,城市功能分區在空間上的分布于組合。城市地域功能分區是指城市中各種經濟活動之間發生空間競爭,導致同類活動在空間上高度聚集所形成的商業區、工業區、住宅區、行政區、文化區。
      1、功能區之間沒有明顯的邊界。住宅區是城市中最廣泛的一種土地利用方式(40-60%)。
      2、劃分:商業區、住宅區、工業區、市政與公共服務區、工業區、交通和倉儲區、風景與城市綠地、特殊功能區等
      3、中心商務區(紐約的CBD——曼哈頓)特征:①中心商務區是城市經濟活動最繁忙的地方  ②人口數量的晝夜差別大  ③建筑物高大稠密  ④中心商務區內部存在明顯的分區(水平方向與垂直方向中均存在)
      1、  三種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區
      功能分區 形態 特征 位置
      商業區 占地面積小、呈點狀或條狀 經濟活動最繁忙;人口數量晝夜差別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內部有明顯分區 市中心,交通干線兩側、街角路口
      工業區 集聚成片 不斷向市區外緣移動,并趨向域沿主要交通干線 市區外緣,交通干線兩側
      住宅區 占地面積大,是城市主要功能分區,工業化后出現分化 建筑質量上,高級于低級住宅分化;位置上,高級于低級住宅分區背向發展 高級 城市外緣與高地、文化區聯系、環境優美
      低級 內城與低地、工業區聯系
      衛生防護帶不同于綠化帶,還可以是空地、河流,以及消防車庫和倉庫等。
      三、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形成和變化
      1、城市地域結構模式:
      結構模式 特點 成因 舉例
      同心圓模式 城市形態集中緊湊,城市功能區為少市中心呈同心圓狀 平原地形,城市各功能區經過不斷侵入和遷移,成同心圓狀自核心向外擴展 成都
      東京
      扇形模式 城市各功能區呈扇狀向外擴展 交通(各功能區沿交通線延伸) 沈陽 煙臺
      多核心模式 城市并非依托單一核心發展,而是圍繞著幾個核心形成中心商務區、批發商業區、住宅區、工業區和郊區,以及相對獨立的衛星城等多功能區,并由他們共同組成城市地域 隨著城市不斷擴展,原有市中心地價高、交通和居住擁擠等原因,在遠離市中心的郊區出現新核心,同時也受河流、地形等因素影響 淄博
      重慶
      未來"田園城市" 以人為中心,兼有城市和鄉村的優點 以人為本、人與城市協調發展  
      帶型——蘭州;放射型——武漢;星座型——上海;散點型——大慶。
      2、影響因素:
         主要因素:經濟因素(交通通達度、距市中心遠近)——取決于各功能分區付租能力,地租水平(直接因素)高低
         歷史文化(北京市);社會因素:種族宗教(黑人區、唐人街)、知名度、行政因素(上海陸家嘴金融貿易區、外高橋保稅區等)。
      3、功能區合理布局應注意:1.要有便利的交通;2.合理安排工業用地的位置(環境角度);3.在工業區和生活區之間設置防護帶。
      四、城市區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與城市區位
      自然因素 主要影響 影響結果 舉例
      地形 平原 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減少成本低 經濟發達,人口集中,大多數城市分布在平原地區 滬寧杭城市群,五大湖城市群,中歐、西歐平原城市群
      高原 熱帶地區的高原上氣候較為涼爽 熱帶地區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巴西高原
      山區 地表崎嶇 沿河谷或開闊低地分布 汾河、渭河谷地
      氣候 氣候適宜 適宜的降水,適中的氣溫 農業發達,人口集中,城市多,規模大 中低緯度的沿海地區城市眾多
      氣候惡劣 干旱、寒冷、過于濕熱,不利于居住,經濟落后 城市少,規模小 干旱地區、熱帶雨林地區、寒冷地區城市很少
      河流 河運起止點 人流、物流量大,貨物集散、中轉地,變更交通運輸方式 易形成城市、交通樞紐,一般規模較大 贛州
      河流交匯處 宜賓(岷)、重慶(嘉陵)、涪陵(烏)、武漢(漢)
      河口 廣州、上海
      運河兩端 塞得港&蘇伊士  巴拿馬&科隆
      防衛 半島 利用天然水域進行防衛 古代城市常分布于此 波士頓
      河曲處 伯爾尼(阿勒)
      河心島 巴黎(塞納)
      大多數城市分布的地區,既有適度的降水,又有適中的氣溫。世界的城市,特別是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氣溫適中的中低緯度地帶。這個地帶內,沿海地區氣候條件一般比內陸地區優越,人口又向沿海地區聚集,使世界城市多數集中在臨海的邊緣地帶。氣候惡劣的荒漠干旱地區、高緯度寒冷地區、濕熱的熱帶雨林地區,則少有城市分布。我國西部的青藏高寒區和西北干旱區,城市密度和規模小于具有濕潤季風氣候的東南部沿海地區。
      2、社會經濟因素與城市區位
      社會經濟因素 舉例 社會經濟因素 舉例
      交通 驛道 邯鄲 政治 政治中心 羅馬、六大古都、合肥、巴西利亞、堪培拉、伊斯蘭堡、華盛頓
      公路、鐵路 石家莊、株洲、鄭州、蚌埠、寶雞
      水運 揚州、濟寧   政策 特區城市
      宗教 拉薩、麥加、耶路撒冷、梵蒂岡、瓦拉納西 軍事 錦州、酒泉、威海、山海關、虎門、橫須賀、佐世保、樸茨茅斯
      旅游 張家界、黃山市(屯溪)、牯嶺 科技 筑波、班加羅爾、中關村、硅谷、劍橋
      礦產資源 煤礦 伯明翰、曼徹斯特、匹茲堡、大同、鶴崗、撫順、開灤、陽泉、淮北、六盤水
      鐵礦 鞍山、包頭、攀枝花、馬鞍山、貝洛奧里藏特
      油田 大慶、玉門、東營、克拉瑪依、阿伯丁、休斯敦
      其他金屬 約翰內斯堡(金)、白云鄂博(稀土)、金昌(鎳)、白銀(銅)、自貢(井鹽)
      住宅城市 波茨坦(柏林旁) 療養城市 北戴河
      工業城市 景德鎮、宜興(陶瓷)、長春、十堰、豐田、底特律(汽車)、渥太華(造紙)、曼徹斯特、孟買(棉紡)、伊春(森林)
      邊境城市 滿洲里、綏芬河、二連浩特、喀什、河口、丹東、圖們、畹町、憑祥
                   
       
      第二節  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功能
      一、城市的不同等級
      1、  城市等級劃分標準:以城市人口規模來劃分
      特大城市—100萬人口以上  大城市—50-100萬人口  中等城市—20-50萬人口  小城市—20萬人口以下
      2、  不同等級城市服務范圍和種類不同,大城市提供服務種類多,級別高,服務范圍相對較大。
      3、  影響城市服務范圍的因素:
      影響因素 影響 表現
      資源條件 位于資源豐富地區的城市,能夠獲得支撐城市進一步發展的資源條件 為城市提供豐富物質條件、豐富勞動力條件、豐富城市用地
      交通條件 位于交通樞紐上的城市,能夠通過便利的交通為更遠的居民提供服務,使其服務范圍擴大 鐵路樞紐城市、公路樞紐城市、港口城市等
      人口條件 城市為服務區內居民提供貨物和服務,服務人口要達到一定規模 位于人口稠密地區的城市服務范圍相對較??;相反,位于人口稀少地區的城市服務范圍相對較大
      二、德國南部城市等級體系的啟示
      1、同一區域內,不同級別的城市空間組合,就夠成立一個地區的城市等級體系。
      2、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范圍層層嵌套。
      3、不同等級城市數目、相互距離、服務范圍、城市職能的關系:"高少遠大多,低多近小少,大的嵌套小"(城市等級高,城市樹木燒,相互距離遠,服務范圍大,城市功能多;城市等級低,城市數目多,相互距離近,服務范圍小,城市職能少。不同等級城市服務范圍層層嵌套,大的嵌套小的。)
      4、中心地理論:就整個區域而言,中心地及其服務范圍是由一級套一級的網絡相互嵌套而成。
      (1)一個中心地的服務范圍圍繞中心地呈六邊形;(2)是市場原則的作用;(3)高一級中心地服務范圍相當三個低一級中心地服務范圍。
       
      第三節  城市化
      一、什么是城市化
      1、  人口向城鎮聚集和城市范圍不斷擴大、鄉村變為城鎮的過程,就是城市化。
      2、  城市化的標志:
      ?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比重持續上升(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標志);
      ?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逐漸轉移;?城市用地規模不斷擴大。
      3、  城市發展的動力:社會經濟發展——主要動力
      (1)           推力:吸引人群離開農村的因素。(農村人口增長快,對土地壓力大;農村收入低,社會服務短缺;農村受自然災害影響大)
      (2)           拉力:吸引人群來城市的因素。(城市就業機會多;城市社會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設施齊全;城市交通便捷)
      4、  一個國家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標: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比重來表示,它體現了社會經濟發展水平。
      5、  城市化的意義:人口轉變、產業結構變化、工業的發展、科技的發展、縮小城市與鄉村距離,文化、思想、觀念、生活方式漸趨同。
      二、世界城市化的進程
      1、世界城市化的進程
      城市化發展階段 特征 出現問題 發展新趨勢 出現的國家和地區
      初期階段 城市化水平較低、發展較慢 問題極少,處于城市化低水平時期 發展中國家
      加速階段 人口和產業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進很快 出現了勞動力過剩,交通擁擠、住房緊張、環境惡化 出現郊區城市化現象
      后期(成熟)階段 城市化水平比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長趨緩甚至停滯 中心區表現出衰落跡象 出現逆城市化現象 發達國家
      2、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城市化進程的差異
      國家類型 起步時間 目前速度 城市化水平 城市人口比重 所處階段 原因
      發達國家
      (英國最早18世紀中葉)
      趨緩
      (停滯)
      高(70%以上) 后期成熟階段 資本主義發展較早,農業現代化發展,大批農業勞動力向城市移動
      發展中
      國家

      (20世紀中葉)
      速度加快 低(不到40%) 初期和中期加速階段 民族獨立運動勝利經濟迅速發展
      發達國家城市化特點:起步早(英國1851年第一個城市人口超過農村);城市化水平高(70年代達到70%以上);出現逆城市化現象(首先出現在英國)。
      發展中國家城市化特點:起步晚,發展快;城市化水平較低;城市發展不合理。
      發展中國家出現兩類城市化特征:過度城市化-城市化水平遠超本國工業化水平和經濟發展階段,又稱"虛假城市化',多出現在拉美和非洲;滯后城市化-落后于工業化進程和相應經濟發展階段,城市化水平不能反映工業化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多出現于亞洲一些國家:印度、印尼。
      3、我國城市化四個階段:1949-1957上升階段;1958-1965下降階段"上山下鄉"帶來的"逆城市化";1966-1976停滯階段"文化大革命";1977年后 回升發展階段。
      4、郊區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郊區城市化是指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市人口和產業向郊區擴散的過程,它出現在城市化中期的加速階段。
      逆城市化是由于人口的高度集聚,導致市區過度擁擠、環境惡化、用地緊張和生活質量下降,部分城市居民向周邊環境好、基礎設施完善的小城鎮遷移的現象,結果造成中心區的衰落。它是城市化發展到后期階段出現的一種現象
      現象 出現階段 人口流向 結果
      郊區城市化 中期加速階段 城市向郊區 城市規模大、城市化水平提高
      逆城市化 后期成熟階段(不是城市衰敗) 城市向鄉鎮 中心區衰落,城市化水平不變
      再城市化 后期復興階段 郊區向城市 城市化水平有所提高
      三、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城市化過程中產生的問題:1)環境質量下降;2)交通擁擠,居住條件差;3)增加就業困難,失業人數增多。
      2、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1)促進人口轉化-增加就業機會,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逐漸轉移;2)利于改善產業結構-帶動農村發展,有利于改善地區產業結構;3)推動工業發展-提高工業生產效率;4)推進科技進步-大城市是科技創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促進科技進步和信息化提升;5)改變文化、思想、觀念-城市文化向鄉村擴散滲透,全方位影響農村,利于城市與鄉村間交流,縮小城鄉發展差距。
      3、解決城市環境問題主要措施:1)嚴格控制大城市規模,分散大城市職能,建設新區和衛星城,努力推進郊區城市化,以緩解城市中心區的壓力;2)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條件,保護和治理城市環境;3)對城市進行合理規劃,加強對城市的管理,妥善處理好城市個功能分區的關系。
      4、降低城市化對地理環境影響的途徑:一方面在城市建設中,發展低污染的節能建筑和綠色交通,減少各類活動對環境的污染;另一方面是城市景觀盡可能與山河湖植被等自然景觀保持協調,建立一種良性循環。 為了使城市發展與社會、環境相協調,提出了建設和發展"生態城市"的目標。
      四 、城市群與大城市帶:城市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向外延伸,幾個位置接近的城市相互連接起來,形成規模巨大的城市群。具有世界意義的城市群成為大城市帶。世界三大城市密集區:60°N以南的歐洲地區;東亞的日本、朝鮮及我國東部沿海和平原地區;美國的東北部地區。
      五、城市環境污染:
      污染類型 污染源 危害 整治措施
      環境質量下降 大氣污染 工業企業、家庭爐灶、汽車尾氣 危害人體健康、污染土壤、破壞水質和生物,腐蝕建筑物 合理布局大氣污染較重的企業;實行集體供暖;建綠化隔離帶
      水體污染 工業廢水、生活污水 危害人體健康、影響水生生物生長 建立污水處理廠,實行污水達標排放
      噪聲污染 交通運輸和工業生產 >50分貝破壞生活環境,影響人體健康 及時清除,實行分類回收、利用
      固體廢棄物污染 工業和居民生活垃圾 影響人體健康 噪聲大的工廠遠離城區布局建綠化隔離帶
      交通擁擠,
      居住條件差
      城市人口急劇膨脹,汽車數量不斷增加 交通擁堵導致時間和能源的嚴重浪費;住房緊張,質量低劣;影響環境質量 控制城市人口增長;合理布局城市道路;加快住房建設
      增加就業難度,
      擴大失業隊伍
      城市人口急劇增長,鄉村人口無序遷入 造成貧困、內城衰落、社會治安等問題 加快經濟發展,增加就業崗位
      社會問題突出 人口過度集中 低價昂貴、就業困難、犯罪率高 綜合整治
       
      第三章        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
      農業:人類利用土地的自然生產力,栽培植物或飼養動物,以獲得所需要的產品。
      廣義農業是對農、林、牧、副、漁五業的總稱,狹義農業僅指其中的種植業或農作物生產。
      第一節  農業的區位選擇
      一、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
      1、  農業的生產特點:地域性、周期性、季節性
      2、  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
      區位含義 絕對區位 農業生產所選定的地理位置
      相對區位 農業與地理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各因素的相聯系
      區位因素 自然環境因素 氣候、地形、土壤、水源等(是重要因素,而非決定因素)
      社會環境因素 市場、科技、交通運輸、政策、勞動力、機械、生產方式等(影響力不斷增強)
      區位選擇 方法 綜合考慮各區位因素,因地因時制宜,采取合理的生產經營方式
      實質 對農業土地的合理利用
      區位變化因素 差異 自然因素比較穩定,社會經濟因素發展變化較快
      影響 地理環境具有整體性,某個區位因素的變化會引起其他區位因素的變化,尤其是社會經濟、文化、科技的發展,對自然環境影響很大,進而對農業區位選擇影響也很大
      3、  下列農業類型單位產值的排序:花卉>乳牛>塘魚>果園>蔬菜>糧棉。
      4、  泰國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種植&澳大利亞牧場
      地區 泰國湄南河平原 澳大利亞南部
      區位條件 自然條件 高溫多雨,雨熱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網稠密,水源充足,是以水稻種植 氣候溫暖,地形開闊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適于小麥種植和放牧
      社會經濟條件 人多地少,勞動力充足,糧食需求量大,機械化和現代科技水平低 地廣人稀,交通便利,機械化和科技水平較高
      生產狀況
       
      農業景觀 水田廣布 牧場和麥地廣闊
      農業結構 種植業為主 種植業和畜牧業并重
      經營方式 小農經濟 大規模家庭農產
      產品用途 自給農業 商品農業
      地域類型 水稻種植業 混合農業
      5、  影響農業區位選擇主要因素
      農業區位因素 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對農業區位選擇的影響 舉例
      自然因素 氣候 光照 光熱條件與農作物種類分布、復種制度和產量的關系最為密切,不同生物的生產條件需求的水份條件不同 根據當地氣候條件,選擇適當的農作物品種、耕作制度 新疆的棉花和水果
      熱量 珠三角三季稻、松嫩平原甜菜、青藏高原青稞
      水源 年降水量<250mm中灌溉水源豐富的地區 干旱半干旱地區水源成為發展的主要區位因素 河西走廊糧棉、南疆棉花、尼羅河流域、中亞地區
      地形 平原地區地勢平坦,土層深厚,適合發展種植業;山地適宜發展林牧業;山地自然條件的垂直分異使農作物的分布隨海拔有所不同 坡度大于25°的山地不得發展種植業,宜發展牧業或林業;平原地區適宜發展種植業 平原的耕作業
      橫斷山區、五臺山垂直農業
      土壤 土壤是農作物生長的物質基礎,不同的土壤適宜生長的作物不同 根據不同的土壤類型,發展適宜生長的農作物 酸-茶樹、柑橘;堿-甜菜、枸杞;黑龍江大豆
      社會經濟因素 市場 市場需求量最終決定了農業生產的類型規模 關注市場動態,發展市場需求量大的農作物品種 城市郊區的奶牛、花卉、蔬菜
      交通運輸 發展商品農業必須有快捷便利的交通 園藝業乳畜業等應布局在交通運輸方便的地方 阿根廷畜牧產品出口、荷蘭鮮花出口
      政府政策 政府制定相應措施,直接干涉農業生產 適應政府決策,在政府規定范圍內發展農業生產 耕地紅線,基本農田
      機械
      技術
      農業機械化可以解放勞動力,提高勞動生產率 地廣人稀地區發展商品農業以機械化為基礎 日本農業的小型機械化、
      溫室農業
      勞動力 勞動力數量和素質影響農業生產的類型和經營方式 勞動力豐富的地區可以精耕細作,集約經營 水稻種植業是勞動密集型農業
      環境因素 影響產品質量和效益 生態環境優越的地區 綠色農業、有機農業、生態農業
      5、區分幾個因素:
      主要區位因素:指某一區域某種農業發展所有因素(條件)。主導因素:指影響某種農業發展的最主要因素,沒有這種因素就沒有該種農業在該區域分布的可能。如珠三角基塘農業的地形因素。限制性因素:農業生產需要許多條件,如果一個地區其他條件均滿足,唯有一個條件不能滿足,則既是。如西北地區的限制性因素是水。
      二、農業地域的形成
      1、農業地域:在一定地域、一定歷史發展階段和社會、經濟、科技、文化和自然條件的綜合作用下,形成的農業生產地區。農業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合理利用農業土地的結果。
      農業分類:根據動植物地域分布的不同,以及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的地域差異,形成了各種地域類型。熱帶雨林遷移農業、游牧業(粗放農業)、商品谷物農業、乳畜業、種植園農業、大牧場放牧業(資金)、水稻種植業(勞動)(密集農業)。根據農業投入的多少,分為粗放農業和密集農業。根據農產品的用途(或農業商品生產率的高低),分為自給農業(有下劃線的)和商品農業。按生產對象可分為:種植業、畜牧業、混合農業。
      標志:統一農業地域內,生產條件、結構、經營方式、發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特點。
      三、我國農業發展的自然條件:1.大部分地區屬中低緯度,熱量條件較為優越,雨熱同期;2.水資源總量大,但地區分布不均;3.土地資源總量不少,但是山地多,干旱區面積大,中低產田比重高;4.農耕史悠久,耕地質量好,但后備資源不多;5.物種資源豐富。
      我國農業存在的問題:人均農產品擁有量少;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尚低,抗災能力差,農業生產常有很大波動;農業結構不合理,農林牧漁業沒有全面發展,林漁業比重小,各地農業發展不均衡;農業環境污染日益嚴重,耕地退化嚴重,自然災害頻繁。
      區位和布局的異同:區位強調客觀存在,布局強調主觀安排。
      區位因素除了農業生產的投入要素外還包括市場、政策等因素。
       
      第二節  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
      一、季風水田農業
      1、  主要分布地區:東亞、東南亞、南亞季風區,東南亞熱帶雨林區
      2、  亞洲季風水田農業的形成和分布
      區位因素 區位優勢
      自然因素 氣候 主要分布在熱帶、亞熱帶、溫帶季風氣候區,全年高溫或夏季高溫,熱量充足;大部分集中在年降水量>800mm的地區,降水充沛,雨熱同期,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地形 主要集中在平原、盆地丘陵地區,地形平坦,土層深厚,土壤肥沃
      社會經濟因素 勞動力 水稻種植生產過程復雜,勞動強度大,勞動力需求多,東亞、東南亞和南亞人口稠密,勞力豐富
      人均耕地 亞洲主要水稻種植業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少,水稻單位面積產量高,種植水稻可以緩解人口對土地的壓力和對糧食的需求
      生產習慣 東亞、東南亞和南亞水稻種植歷史悠久,種植水稻的傳統經驗豐富
      食物偏好 稻米是當地人們喜愛的主要糧食
      3、  季風區水稻種植業的主要特點成因及發展措施
      特點 成因 發展措施
      小農經營 以家庭經營為主,人均耕地少,每戶耕種的田地很少 適度規模經營
      單產高、商品率低 精耕細作,使單產高,但由于生產規模小,人口多,所產稻谷以自給為主 控制人口數量
      機械化和科技水平低 田地規模小,經濟水
      蒼瑞教育:建設南大街29號眾鑫大廈1718室 咨詢電話:0311-86251056 郵箱:SJZcrJY@126.com
      石家莊蒼瑞教育@版權所有 冀ICP備14004347
      国产黄色在线观看_精品一级 片内射视频播放l_黄色视频在线观看免费_久久久久亚州AⅤ无码专区首

        <table id="ukknd"><acronym id="ukknd"></acronym></table>
        <source id="ukknd"></source>
        <source id="ukknd"></source>

          <tt id="ukknd"><address id="ukknd"><bdo id="ukknd"></bdo></address></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