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訓課程
Star Students
Star Students
聯系我們

聯系電話:0311-86251056,18231139891
郵箱:474206161@qq.com 2892267929@qq.com
地址:建設南大街29號眾鑫大廈1718室(建設大街與范西路交口東南角)
乘車路線:乘公交車2路,6路,10路,29路,36路,43路,51路,106路,112路到市城管委下車即到

課程介紹
《生活與哲學》知識體系(復習)綱要





第一部分 辯證唯物主義
(一)辯證唯物論(唯物論)
注:“哲學原理”,其實是指世界觀;“哲學道理”、“哲學依據”,則指世界觀和方法論;“哲學啟示”則是要求回答“方法論”及具體要求。
(二)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
(三)唯物辯證法
第二部分 歷史唯物主義(唯物史觀)
(一)社會歷史觀
(二)人生價值觀
綜合探究
1.求真務實、與時俱進
(1)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原理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也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的理論基礎。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是我們黨制定路線、方針和政策的理論依據。
(2)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與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的關系:①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與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是統一的。②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實際相符合,使主觀和客觀相符合。③與時俱進,就是我們的全部理論和工作要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④因此,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是實事求是的內在要求和前提,實事求是是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的目標和歸宿。
2.內因與外因原理
【原理內容】①事物變化發展是內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②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③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④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
【方法論】堅持內外因相結合的觀點。
3.堅持群眾觀點及其要求:
(1)群眾觀點的基本內容:相信群眾,服務群眾,對人民負責,向人民學習。
群眾觀點的要求: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是我們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
(2)群眾路線及其地位:
群眾路線的基本內容: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群眾路線的地位:它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
(3)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重要性:它是我們黨領導中國人民奪取民主革命勝利的重要保證;也是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并成功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保證。
《生活與哲學》知識體系(復習)綱要
|





第一部分 辯證唯物主義
(一)辯證唯物論(唯物論)
原理 | 原理內容(世界觀) | 方法論(要求) | 錯誤傾向(反對) | 運用 |
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客觀性)原理 |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自然界是物質的,人類社會的產生、存在、發展及其構成要素,也具有客觀的物質性。人的意識一開始就是社會的產物,它是在勞動中伴隨著人和人類社會一起產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質性。 | 人們改造自然、變革人類社會的活動要以尊重自然界、人類社會的客觀性為前提,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主觀符合客觀。 |
反對各種歪理學說、各種有神論;反對各種主觀主義、反對違背自然界、人類社會的客觀性而進行的各種活動。 |
批駁各種歪理學說、各種有神論或唯心主義; 分析人與自然關系、人類社會的具體事例; |
物質決定意識原理 |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本原,意識是派生,物質決定意識。 |
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根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
反對不從實際出發的主觀主義。反對本本主義(教條主義)、經驗主義、“拍腦袋決策”。 |
說明:從××(如基本國情、金融危機形勢、資源環境等到)出發制定××指導思想、基本路線、方針、政策、工作計劃,采取××措施、辦法等。 |
意識能動作用原理 |
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1)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 (2)人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 ①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有指導作用。正確的意識,能夠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會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②意識對于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制作用。 |
要求我們一定要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自覺地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 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抵制消極情緒。 |
反對否認意識能動作用的形而上學觀點; 反對夸大意識能動作用的唯意志主義(唯心主義);反對片面強調客觀條件,安于現狀、因循守舊、無所作為的思想。 |
正面:說明為什么要樹立求真務實的精神;重視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和艱苦奮斗作風(弘揚載人航天精神、抗震求災精神等);加強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樹立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提高創新意識,落實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構建和諧社會等。 反面:由于某種錯誤認識導致××的后果,從而可以給人以啟發 |
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 |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 |
一方面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另一方面,要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 |
反對:主觀主義、本本主義(教條主義)、經驗主義;夸大意識能動作用的唯意志主義和反對片面強調客觀條件,安于現狀、因循守舊、無所作為的思想 |
說明社會主義既是物質的富有,也是精神的富有,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關系,說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加強精神文明建設。聯系國情、省情,圍繞實現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諧社會、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等問題進行分析。 |
原理 | 原理內容(世界觀) | 方法論(要求) | 錯誤傾向(反對) | 運用 |
物質和運動辯證關系原理 |
物質和運動不可分割。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脫離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脫離物質的運動是根本不存在的。 | 要用運動、變化、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 離開物質談運動或離開運動談物質都是錯誤的。既要反對離開物質談運動的唯心主義觀點,又要反對離開運動談物質的機械唯物主義觀點。 | 離開物質談運動屬于唯心主義的觀點。如:“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萬物都在動,但只是在概念中運動。”世界的發展是“絕對精神”的自我運動;事物和狀態不過是我們的心靈所采取的一種觀點。離開運動談物質屬于形而上學(靜止)觀點。如:刻舟求劍、守株待兔。 |
運動和靜止辯證關系原理 |
運動是無條件的、絕對的;靜止是有條件的、相對的和暫時的,是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 |
既要用運動、變化、發展的觀點觀察和處理問題,又要看到事物相對靜止的存在,堅持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 |
反對割裂運動和靜止的辯證關系。只承認靜止而否認運動的形而上學的不變論,只承認絕對運動而否認相對靜止,把事物說成是不可捉摸的不可知論、相對主義和詭辯論。 | 正面:王夫之:方動即靜,方靜旋動;靜即含動,動不舍靜。 反面: “旋嵐偃岳而常靜”、 “飛矢不動”:“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
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原理 (唯物論) |
所謂規律,就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 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 規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在其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規律。沒有規律的物質運動是不存在的。 |
必須遵循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即堅持實事求是),而不能違背規律。一旦違背客觀規律,人們就會受到規律的懲罰。 在客觀規律面前,人并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于人類。 |
反對否認規律的客觀性和企圖創造規律或消滅規律的唯心主義觀點。 |
如盲目生產,而不是立足市場和消費者的需求,等而導致的經營失敗等。(也可以從自然領域找例子) |
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辯證關系原理 (唯物論) |
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但人在規律面前又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于人類。 |
想問題、辦事情,既要尊重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實事求是,又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有機地結合起來。 或: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把高度的革命熱情與嚴謹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堅持實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的統一。 |
反對片面夸大人的主觀能動性、否認規律的客觀性、盲目蠻干的唯心主義錯誤;也要反對片面夸大規律的客觀性,忽視人的主觀能動性、無所作為的機械唯物主義錯誤。 |
如成語:盡力而為;如例子:面對災害,人們相互守助,共抗災害,并采取如建立一些預警機制之類的防御措施,把災害損失減至最少。 又如:我國幾大工程的建設、基因工程、航天工程、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天氣預報、人工降雨——人們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認識和利用規律為人類造福。 |
原理 | 原理內容(世界觀) | 方法論(要求) | 錯誤傾向(反對) | 運用 |
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方法論) |
哲學依據: (1)世界是物質的世界,物質決定意識。 (2)物質運動是有規律的,規律具有客觀性、普遍性。 |
(1)要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2)要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要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3)反對夸大意識能動作用的唯意志主義,又要反對片面強調客觀條件,安于現狀、因循守舊、無所作為的思想。 | 反對:主觀主義、本本主義(教條主義)、經驗主義;夸大意識能動作用的唯意志主義和反對片面強調客觀條件,安于現狀、因循守舊、無所作為的思想。 |
運用的例與“物質決定意識”、“規律的客觀性”的例相同。如:針對××的情況,制定(××的方針、政策、策略,采取××的措施;防止和克服虛報、瞞報等浮夸作風;求真務實。 |
(二)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
原理 | 原理內容(世界觀) | 方法論(要求) | 運用 |
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 (實踐觀) |
1.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決定意識),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 2.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科學理論對實踐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錯誤的認識、不科學的理論則會把實踐引向歧途。(科學理論對實踐有指導作用) |
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認識。 ②堅持正確認識、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 ③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 反對:教條主義的對待理論,思想僵化的觀點。 |
注意: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首要和基本的觀點。 用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分析和理解建國60年來的重要結論和經驗;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同時,科學發展觀的貫徹必將對我國的現代化建設起積極的促進作用。綠色GDP,文化遺產的保護,是隨著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深入,對發展的認識有了進一步的深入和提高,體現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
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 |
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但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 真理和謬誤往往相伴而行。要求我們在探索真理的過程中,要正確對待錯誤。 | 由于受一定制約,人們對于一些現象還不能完全認識;自然災害的反思;對失敗的價值思考; 真理標準大討論;我國財政貨幣政策的變動等。 |
認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原理 |
(1)認識具有反復性,由于受主客觀條件的限制,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 (2)認識具有無限性,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
要求我們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 對中國改革和建設中的認識:從鄧小平理論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節約型社會、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以及其他能體現認識發展的例子。 |
原理 | 原理內容(世界觀) | 方法論(要求) | 運用 |
聯系的普遍性原理 (辯證的聯系觀) |
所謂聯系,就是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聯系是普遍的。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有機整體,沒有一個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
要求我們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 |
用聯系的觀點分析科學發展觀、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所采取的宏觀調控政策及燃油稅改革、節能減排等問題。 分析“五個統籌”、“三個執政”之間的關系。分析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態文明齊頭并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協調發展,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 |
聯系的客觀性原理 (辯證的聯系觀) |
聯系是客觀的。聯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
(1)要求我們,要從事物固有的聯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觀隨意性。(2)聯系是客觀的,并不意味著人對事物的聯系無能為力,人們可以根據事物固有的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調整原有的聯系,建立新的聯系。 | 強調它的必然性。 |
聯系的多樣性原理(聯系觀) 原理 |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萬別,事物的聯系也是多種多樣的。 原理內容(世界觀) |
要求我們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要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 方法論(要求) |
重視事物之間間接的本質的長遠的聯系,重視事物之間的相互的中間環節,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條件,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 運用 |
整體和部分辯證關系的原理 (辯證的聯系觀) |
整體和部分是相互區別的。整體和部分在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體居于主導地位,整體統率著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備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過程中處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從和服務于整體。 整體和部分又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整體是由部分構成的,離開了部分,整體就不復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會影響整體的功能,關鍵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甚至對整體的功能起決定作用。部分是整體中的部分,離開了整體,部分就不成其部分。整體的功能狀態及其變化也會影響到部分。 |
要求我們應當樹立全局觀念,立足于整體,統籌全局,選擇最佳方案,實現整體的最優目標,從而達到整體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時必須重視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發展推動整體的發展。 |
用聯系觀點、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分析新農村建設、分析十七屆三中全會關于深化農村改革的決定;國家與民族自治地區的關系等 |
系統優化的方法原理(辯證的聯系觀) |
系統是由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諸要素構成的統一整體。系統的基本特征是整體性、有序性和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要著眼于事物的整體性,要注意遵循系統內部結構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統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 | 要求我們用綜合的思維方式來認識事物。既要著眼于事物的整體,從整體出發認識事物和系統,又要把事物和系統的各個部分、各個要素聯系起來進行考察,統籌考慮,優化組合,最終形成關于這一事物的完整準確的認識。 | 統籌城鄉發展; 用系統與要素的關系分析循環經濟的科學性,分析重視農村改革問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神舟飛船工程各個系統的優化組合,發揮最大的效果。 |
發展的普遍性原理(辯證的發展觀) |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處在永不停息地變化發展之中,都有其產生、發展和滅亡的歷史,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 要求我們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注意:事物都是運動變化著的,但并非任何運動變化都是發展。只有前進的、上升的運動變化才是發展。) |
用發展的觀點分析建國60年業取得的成就;分析城鄉二無結構向城鄉一體化轉變的重大意義。 |
原理 | 原理內容(世界觀) | 方法論(要求) | 運用 |
事物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發展觀) |
事物發展的方向是前進的、上升的,事物前進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這是一切事物發展的總趨勢(途徑)。 |
我們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對未來充滿信心,積極鼓勵、熱情支持和悉心保護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長壯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不斷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勇敢地接受挫折與考驗。 |
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出現的暫時困難;分析中美、中法、中日、中歐關系,分析世界的和平與發展等熱點問題;分析太空探索的曲折而復雜的過程,進而分析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 |
量變和質變辯證關系的原理(辯證的發展觀) |
事物的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質變又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事物的發展就是這樣由量變到質變,又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如此循環,不斷前進。 |
做任何事情都要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要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積極做好量的積累,為實現事物的質變創造條件;在量變已經達到一定程度,只有改變事物原有的性質才能向前發展時,要果斷地抓住時機,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和發展。 反對兩種傾向:拔苗助長、急于求成或優柔寡斷、缺乏信心。 |
重視最的積累,如:到2020年,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和主要任務;“分階段、有步驟進行”、神六升空與宇宙速度問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重視適度原則,注意分寸、把握火候、過猶不及、不能操之過急,不能犯拔苗助長、急于求成的錯誤, 抓住時機保成飛躍,不能優柔寡斷、缺乏信心。 |
內外因辯證關系原理(辯證的發展、矛盾觀) |
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事物的內部矛盾(內因)是事物發展的第一位原因(根據),而事物的外部原因(外因)是事物發展的第二位原因(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事物的發展是內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 | 要求我們在觀察事物、分析問題時,既要看到內因,又要看到外因,堅持把內外因結合起來。 反對忽視外因對事物變化發展的影響;否認內因對事物變化發展的決定作用。 |
在個人成長中,既要看到有利的因素,又要看到不利的因素;在對外開放時要將內部條件和外部條件有機結合起來。 我國經濟的發展受國內因素及國際因素的影響。 |
矛盾的觀點(對立統一觀點) |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著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矛盾即對立統一。 |
要求我們必須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全面的觀點看問題。 |
既要看到事物的這一面又要看到事物的另一面,如國家之間出現摩擦對立與合作并存的狀態、建國60年取得的成就與不足;發展網絡、經濟全球化、人民幣升值、綠色壁壘的利弊等。 |
原理 | 原理內容(世界觀) | 方法論(要求) | 運用 |
矛盾的斗爭性和同一性辯證關系原理 |
矛盾即對立統一。矛盾具有斗爭性和同一性兩種基本屬性。對立是指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分離的屬性;統一是指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結的屬性,矛盾雙方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矛盾雙方的對立和統一是始終不可分割的。 | 要求我們必須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全面的觀點看問題。 |
同上 |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辯證的矛盾觀) |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貫穿于每一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每一事物從產生到滅亡都存在著自始自終的矛盾運動,即時時有矛盾。 | (1)要求我們在任何時候,對任何事物,我們要承認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積極尋找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2)要學會全面分析矛盾,堅持兩分法、兩點論,防止片面性,反對一點論。(堅持一分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 | 有利有弊、“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統一、工作中有成績也有不足、存在問題和困難,人們積極找解決辦法。 |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辯證的矛盾觀) |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它主要有三種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這些不同的矛盾構成了一事物區別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質;二是同一事物在發展的不同過程和不同階段上有不同的矛盾,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發展的不同過程和不同階段;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兩個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
要求我們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最本質的東西,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是人們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是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 |
因材施教、量體裁衣、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根據……的具體情況,制定……的具體方案等。區分人民內部矛盾和敵我矛盾,而分別采取不同方法解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同階段產生不同……;當前的社會現狀和政策措施的具體實施等。 |
原理 | 原理內容(世界觀) | 方法論(要求) | 運用 |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辨證關系原理:(辯證的矛盾觀) |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個性、一般和個別的關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聯結。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離不開普遍性。②在一定場合為普遍性的東西,在另一場合則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場合是特殊性的東西,在另一場合則是普遍性。(這一原理是馬列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哲學基礎,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依據。) | 要求我們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斷實現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共性和個性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1)要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 (2)認識事物、研究問題時,要遵循從特殊(個別)到普遍(一般),再從普遍(一般)到特殊(個別)認識秩序,不斷地提高和深化認識。 (3)在實際工作中,要堅持一般號召和個別指導相結合,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科學工作方法。 |
試點、推廣經驗;一般號召和個別指導相結合、“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科學工作方法。 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實際相結合,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 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都是體現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關系的典范。 |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辨證關系原理 (辯證的矛盾觀) |
事物發展過程中處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處于從屬地位、對事物發展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則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 首先要善于抓住重點,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其次要學會統籌兼顧,恰當地處理次要矛盾。 既要反對辦事情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又要反對只抓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的“單打一”。 |
題目出現關鍵字眼時多考該知識點:關鍵、中心、核心、重點、主題、主線、重中之重、主攻方向、最主要的、最根本的、第一要義、主要任務、主要目標、首要目標等。如:2010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措施等。 |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辯證關系原理(辯證的矛盾觀) |
唯物辯證法認為,每一個矛盾中的兩個方面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處于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而處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叫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賴,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 要求我們看問題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支流(矛盾的次要方面)。 反對把矛盾雙方同等看待,甚至顛倒主次,混淆事物性質。 |
題目出現關鍵字眼時多考該知識點:①看題意:判斷性質與形勢時,如利弊、嚴峻與樂觀、成績與不足(不平衡的情況下,若未說明是不平衡的則考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就是對立統一);②看字眼:大局、主流、本質、形勢、方向、總的來說。 如:一國兩制與我國性質;公有制與非公有制。 |
原理 | 原理內容(世界觀) | 方法論(要求) | 運用 |
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辯證的矛盾觀) |
(1)哲學依據: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辨證關系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辨證關系原理。 (2)含義:兩點論,就是在認識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時,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認識某一矛盾時,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重點論,就是在認識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時,要著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認識某一矛盾時要著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3)兩點論和重點論的關系:辯證法的兩點論是有重點的兩點論,而不是均衡論;重點論是看到兩點中的重點,而不是一點論。和均衡論。 |
把兩點論和重點論統一起來,做到看問題、辦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點和主流。 我們要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結合的方法,反對形而上學的一點論和均衡論。 |
下面情形可以運用兩點論和重點論統一原理:如題中提及“既……又……,且重點……”或“既看到……又……,特別看到……”。 |
辯證否定原理 (辯證的否定觀) |
辯證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發展自己。辯證的否定是發展的環節和聯系的環節,辯證否定的實質是“揚棄”。 |
(1)要求我們必須樹立創新意識,做到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 (2)不僅要尊重書本知識,尊重權威,還要立足于實踐,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不斷實現理論和實踐的創新與發展,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取得成功。 |
當前的各種經濟、政治、文化體制改革,社會思想觀念更新,企業產品和技術創新等,要注意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培養等。 |
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 (辯證否定觀) |
辯證法的本質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創新的。 |
要求我們密切關注變化發展著的實際,敢于突破與實際不相符合的成規陳說,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觀念;注重研究新情況,善于提出新問題,敢于尋找新思路,確立新觀念,開拓新境界。這是我們事業不斷取得成功的關鍵。 | 反對因循守舊、不思進取、思想僵化、抱殘守缺、固步自封的觀念和行為。 |
樹立創新意識的現實依據:創新的作用(創新與社會發展的關系) | 創新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創新推動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的變革,創新推動人類思維和文化的發展。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 |
樹立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 |
應用革命批判精神與創新意識以及發展的觀點等相關知識分析我國建立創新型國家的戰略決策、我國大飛機研制以及其他科技領域取得的重大成就 |
(一)社會歷史觀
原理 | 原理內容(世界觀) | 方法論(要求) | 運用 |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 (唯物史觀) |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具有阻礙作用。 |
堅持一切從社會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同時要確立先進的正確的社會意識,反對落后的消極的社會意識。 |
命題方向同“物質決定意識”的例子相似。也就是說,如果題目沒有規定用唯物論的觀點,而題目用的社會現象(不是自然界的現象),并能體現“物質決定意識”的道理,就可以同時體現“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道理。 |
兩大基本規律的矛盾運動原理 |
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當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就會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反之,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表明生產關系一定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2.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當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就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反之,就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表明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發展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又一基本規律。 |
尊重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自覺運用唯物辯證法的矛盾觀點和矛盾分析方法,認識和把握階級社會的各種現象;樹立改革創新的意識,不斷調整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中不適應生產力和經濟基礎發展的方面和環節,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前進。 |
我國建設小康社會中必須繼續推進和深化各方面的改革,進一步完善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更加注重公平、縮小收入差距以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等。 |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原理(唯物史觀) |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
(1)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 (2)樹立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
反對脫離群眾的傾向和作風; 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 以人為本,尊重和保護人民的利益。 |
原理 | 原理內容(世界觀) | 方法論(要求) | 運用 |
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原理 (價值觀) |
價值觀對人們的行為具有重大的導向作用。表現在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對人生道路的選擇等方面具有重要的驅動、制約、導向作用。 |
(1)要求我們必須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2)要求我們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進行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堅持正確的價值觀,牢固樹立集體主義的價值觀,正確處理個人利益、集體利益和國家利益三者之間的關系。 |
|
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辯證關系原理 | 二者是辨證統一的,兩者互為前提而存在,相互促進而發展。 |
正確處理二者關系,發生矛盾時,以全局利益、根本利益為最高利益,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 |
|
個人活動與社會發展的相互關系原理 | 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個人活動對社會發展產生能動的影響;社會發展制約個人活動。 | 發揮主觀能動性,利用有利條件,推動社會發展。 |
|
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奉獻 |
人生價值的含義(貢獻和索?。?,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奉獻,這是因為: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本保障;是人生價值的基本標志;是人生價值的可靠標志。 | 這一原理要求我們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全面提高自身素質,在實踐中實現人生價值。 |
|
理想與現實的辨證關系 | 理想與現實是辨證統一的,理想源于現實,高于現實,理想可以轉化為現實。 | 這一原理要求我們要發揚艱苦奮斗精神,在奮斗中實現理想。(把握艱苦奮斗的精神實質) |
1.求真務實、與時俱進
(1)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原理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也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的理論基礎。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是我們黨制定路線、方針和政策的理論依據。
(2)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與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的關系:①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與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是統一的。②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實際相符合,使主觀和客觀相符合。③與時俱進,就是我們的全部理論和工作要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④因此,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是實事求是的內在要求和前提,實事求是是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的目標和歸宿。
2.內因與外因原理
【原理內容】①事物變化發展是內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②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③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④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
【方法論】堅持內外因相結合的觀點。
3.堅持群眾觀點及其要求:
(1)群眾觀點的基本內容:相信群眾,服務群眾,對人民負責,向人民學習。
群眾觀點的要求: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是我們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
(2)群眾路線及其地位:
群眾路線的基本內容: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群眾路線的地位:它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
(3)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重要性:它是我們黨領導中國人民奪取民主革命勝利的重要保證;也是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并成功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保證。